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當大學有如詐騙集團


Vic:當大學可以變得有如詐騙集團,這說明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

學生想要學位、不想唸書,但家長也願意為此付出昂貴學費;辦私立大學的人只想賺錢,不顧教育義理,但主管機關也聽之任之。大家都想沾大學的光環,靠大學謀生計,卻不願對大學的理想、精神、教育品質有承擔、負責任,只求量不求質,彼此裝模作樣,騙來騙去。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使命,連辦高等教育的人都不願承擔,甚至犬儒地視為笑話,大學還能給人什麼希望?

誠然,對多數人來說,這種使命陳義過高,但一個國家如果充斥著只顧賺錢、對學生毫無要求的大學,我們能對此無動於衷嗎?
-------------------

楊景堯 - 哪一類大學 活得比較久
2010年6月21日    台灣蘋果日報

連續兩天看到論壇上兩篇對私立大學的評論,使我想到「為什麼這些大學有市場?」記得一位教授曾經告訴我,有一位家長焦急地請教他,自己的孩子不會念書,有沒有「不必念書的大學科系?」只要讓他有大學可以念就可以了。最後那個家長來謝謝他,因為已經錄取了。教授問哪一個系?怎麼考?家長:面試就錄取了。

大學朝商業化發展


還有一位教授說過:「現在只要會呼吸的都能夠上大學」。在後段班大學,不必念書的科系生源比較穩定,也不會中途轉系;反而是要讀書的系,像是應用外語系,學生害怕要念書才能畢業,現在越來越難招生,而且中途轉系的很多。


有不少科系「區位比」(各系錄取最低分在全國該系排行的相對位置)是一個招生警訊,如果是排到後半段,壓力就很大。但是有不少科系仍然堅持招生到底。

重視行銷的時代,大學越來越商業化,除了「不必念書的大學科系」之外,學費比照公立大學,甚至於如果還能有出國交換、折抵學分、碩博連讀等等,都可能有幫助。過去可能有2030、2050的願景,現在許多私立大學教授見面都慨嘆道,「不要說後年,明年能不能招得到學生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要關門都不知道!」

大學的使命與責任是什麼?原來對於「不必念書的大學科系」來說,大學提供的是「安心的生活管理」與「成長的、學校交友機會」,能夠學一點技能最好,說成高等教育資源浪費實在太沉重,這類學校學生對高等教育的師資、圖書、設備等等期望並不會很高。本來以為這類大學是在「順向坡」下方,看來還是穩如泰山,反而是任教教授的期望太高,可能適應不良。

後段大學仍有價值


由此可見後段班大學還是有市場,而且要明示或暗示是「不必念書的大學科系」。在就學率幾乎百分之百的今天,這類學校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價值,也是高等教育的另類典範。

雖然一切同樣都適用大學法,但就是與一般普通大學不同的教育期望與要求,對師資當然也應該要有不同的規定,所謂SSCI、SCI、TSSCI等等指標對這一類學校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在教育部要讓各大學「自由競爭」、「寧靜消失」的大政策原則之下,且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哪一類大學活得比較久?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



林騰鷂 - 私校問題知多少
2010年6月18日 台灣蘋果日報


吳書青先生「這個大學怎麼會不倒」一文,只是反映了私校問題冰山之一角而已。前不久,被求刑18年之真理大學榮譽校長葉能哲,涉嫌掏空10億元,安排23 名專業能力不足之親友在學校任職,領取高額報酬。駭人聽聞的是親友講師之鐘點費高達9千餘元,幾為國立大學正教授之12倍。尤其不當的是,葉能哲居然可以違法擔任校長兩年,不法領取薪資與特別費1300餘萬元。

其實,這些問題也同樣可以拿來檢視全國大多數的私立學校。首先,全國多數私校校長的薪資與特別費,每月通常多在30至40餘萬元之間,遠遠高於台、清、交、成、中等國立大學校長的17萬餘元。

少見教部積極除弊

私校校長之薪資酬報,任由沒有募款能力的私校董事會操控,把主要向學生收來的學、雜、宿費及向政府要來的補助款等學校收入,變相圖利親友,或獎賞願受其控制之教育門神或「傀儡」,而這些私校董事與校長的辦學績效,說實在的,要比國立大學、國立中學的差很多!


私校之種種弊端如買賣董事會席次,董事會干預校務,董事不當支薪,不當土地購買及營繕工程,設備採購集中特定關係人,負債過高或向私人舉債,挪用獎補助款,違規收費及為了規避退休給付義務,大量資遣不願屈從之教師等事端,近年來層出不窮。大法官釋字第659號解釋,雖也明確指出,為維護學校之健全發展,保障學生之受教權利及教職員之工作權益等重要公益,主管機關得依法將非法之私校全體董事解職或停職,但很少看見教育部積極、果斷的處理私校弊端。

民國 97年1月16日《私立學校法》雖已大幅修正並公布施行,但因該法所定之學校法人主管機關,人力相對薄弱,不足以管控若干私校之不法或違反教育公益之不當行為。而學校法人公益監察人之制度,也有如具文。

而更關鍵的是,私校查核會計簽證,依照《私立學校法》第53條第1項之規定,是由私立學校自行委請會計師查核簽證,而非由主管機關指派優良公正之會計師查核簽證。

清查私校校長月薪

因此,受私校委任之會計師,是否能夠公正查核簽證,不無疑問?而董事會之非法支出或私校校長之異常薪資、特別費也就很少受到認真之查核與控管,違背了教育公益奉獻的基本義理。又《私立學校法》第51條雖也規定私立學校法人應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對人事、財務、學校營運等實施自我監督,但此一制度並未廣為周知,且至今兩年多仍在細節研擬、諮商階段,在當前私校私利糾纏結構之下,恐難以落實執行,有待教育部加把勁。

另外,依《私立學校法》第15條之規定,對公益性財團法人私立學校之董事會成員,仍然採取可以選任自己為董事的規範方式,比一般營利性公司之董事,要由股東大會才能選出的規範方式還要不如,以致可以發生「萬年董事」、「世襲董事」或造成「職業校長」之怪異現象。

今年8月之全國教育會議,如果不重視私校改造及上述私校結構性問題之改善,則其成果將極其有限。蓋因私校體系已佔教育體系之3分之2以上,其董事會成員及校長是否私利取向而無教育義理,將影響整體教育之品質。

而目前亟待積極進行的是,可以比照行政院大砍所屬部會財團法人肥貓薪資之做法,由教育部及直轄市、縣市政府等學校法人主管機關,全面清查私校校長月領薪資情形,讓家長、打工、貸款才能讀書的窮苦學生有權知道,其辛苦所繳的學費,或學校受領之獎、補助款,是否確實用在學校或學生身上,而沒有流到教育肥貓或教育肥鼠的身上。

作者為東海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吳書青 - 這個大學怎麼會不倒
2010年6月17日 香港蘋果日報

學校難得請外面的人到校進行有趣的演講,我興沖沖跑去聽,卻發現裡面空無一人,我懊惱的回到住所,打開電腦,想了解到底發生什麼事,發現校內主辦單位把演講地點「又寫錯了」。

一次又一次,叫我如何相信這個大學不會倒?


學費高卻享低資源

一直念所謂的「好學校」,「習慣」享有最多最好的資源,在國外拿到博士學位,到台灣所謂「後段班」的大學教書。我以為自己可以為這個地方、為這群一直被教育放棄的學生做一些事,一次又一次,我的熱情慢慢被澆息,陷入「困獸之鬥」的窘境。

這是個惡性循環,一而再、再而三,台灣整個教育結構與社會環境造成M型化的資源分配不正義,對學生而言更是社會不正義,學生花了國立大學近2倍的學費,享有的資源卻是不到國立大學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甚至更少;學校行政人員不足,負荷量大,往往出現許多差錯;對老師而言,則是一連串的消耗,因為除了教學、研究,還要幫忙處理行政人員與助理的「不力」之處。

由於學校沒提供什麼資源,系上老師只能積極爭取國科會補助。即使拿到了國科會計劃經費,所有的「研究助理」充其量只能是「報帳助理」,我們沒有國立大學那麼「優秀」的學生可以幫教授做研究,因此自己「校長兼撞鐘」,經費還得給名目上的「撞鐘人」,這部分我們覺得尚可接受,因為這些經費可幫助學生完成學業。

大學M型化代價高

我們沒有「減授鐘點」制度,無法像國立大學教授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研究,反而卻是更多的行政與雜務工作。系上老師很有教學熱忱,許多老師甚至自掏腰包請人演講,希望可以帶給學生更多的東西,有時,學生也並不怎麼領情。


偶爾,與在國立大學任教的朋友聊天,那種「相對剝奪感」總是愈來愈深。我教學比你認真、研究不比你差,只因機會結構因素,我只能困在這裡,難以施展,儘管經常讓自己往正面想,讓自己重拾力量,遭遇到的問題,往往又把自己拉回原點;一些人卻因關係進入國立大學,有著用不完的資源,包括「可用的學生」,卻沒能做出什麼研究,某程度是浪費納稅人的錢。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M型化大學現象,讓社會不正義的程度愈來愈深,未來將威脅到國家整體發展,其代價也是全民要共同承受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