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陳雲 - 洋化中文,就是洋奴中文

香港雅虎網上專欄 2011年7月5日

報紙經常見到「對某問題…作出了解答」、「向某個界別…傾斜」的洋化中文句式。前者的通用中文,是「解答了某問題」;後者,是「偏袒某界別」。

洋化中文有其生存空間,是由於我們在思考的時候,有時是名詞先行,先想到某個問題、某個界別,然後才想到行動(act)。這是問題帶動的思考,英文所謂problem-oriented thinking。這確是現代人的做事方法。現代社會問題複雜而散亂,不一定可以理出頭緒,找到最終出路,有時連全局的解釋也無法求得的。於是,我們只好一宗一宗事情來思考,一個一個問題來解決。

然而,將思考化作文字,就不能總是「我手寫我心」,如被人盤問一般,將自己的思考過程(mind-process)直接用文字赤裸裸地呈現出來,這是未經教養的(uneducated)行為,也是幼稚的、甚至是危險的行為。

書寫是心念的整理,不是心念的再現,即使我們是用問題帶動思考的,是用名詞先行的方法來想像事情的,我們用文字寫下來的過程,是思想整理和心態反省的寶貴過程,此刻選擇用洋化中文的結構,還是用威猛直接的通用中文結構,足可影響讀者觀感,也足可令我們對這件事情有其他看法(second thoughts)。用文字整理好思想,之後再出去發表或演說,便是洗心革面,零舍不同!

坐下來寫作的過程,是內省的過程,自我改革和提升的過程。懂得書寫的人,比起不懂得書寫的人,就是多了這個內省和改革的文字工具。然而,洋化中文卻令我們識字之後變成只會講一種句式的人,變成識字文盲(educated illiterate),令我們丟失了文體的多樣性,丟失了心靈反省和自我提升的機會。

「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解答」,顯示的是主事者誠惶誠恐,臨事張羅(tentativeness),推搪責任,毫無誠意和自信。而且在選詞方面,這種洋化中文規限了後面的動詞,也意味住規限了思想和行動。通用的中文,可以寫「解答、分析、解決、剖析、破解、擊破…了這個問題」,動詞變化多端,行動也變化多端。洋化中文的結構,卻限定了必須寫「解答」或「處理」這些平庸的動詞,而不能用顯示幹練或勇武的動詞「解決」和「破解」之類。

在心念上,洋化中文令中國人思想平庸、行動僵化。這正是接受西方文化霸權統治的奴隸心理狀態。洋化中文,最終是洋奴中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