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陳雲 - 唐人唐山 自由香港

《旺角街頭種高粱——香港風俗拾零》自序
2011年6月23日

懷舊集總序

  故土風物,一去不返。低首沉吟,無力回天,聊以文字,錄存舊蹟。兩朝政府為香港撰寫偽史,我為山村癡情朋友、叔伯婆娘、游方術士、剃頭匠人作傳,為野魚昆蟲、山精水怪、番薯芋仔寫記。

  黃鐘委地,豺狼當道。山窮水盡,風流雲散。追憶逝去的水土與人情,珍惜僅存的河山與血脈。

是次結集小序

  香港有人鄙視惡法劣吏,違抗法令,在街頭集會演講,在公園草地躺臥,在街頭謙卑擺賣,在路邊燒香祭祀,坐凳仔享受清風與街坊聊天,在天台、露台和牆隙容許風力送來的野草成長,他們就是用民間風俗對抗強權統治,用天下抗衡國家。要捍衛的,是自由的香港城邦。

  以前的嶺南人,稱自己做唐人,講的是唐話,寫的是唐字,稱中國故里為唐山,在海外開的是唐餐館,聚居地叫唐人埠、唐人街。香港市區的舊式洋樓,竟也叫作「唐樓」。一個「唐」字,就見天下之寬,沒有兩岸與國共之分,也沒有香港、美國與南洋諸國之別。一個唐字,盡見嶺南人之心胸寬大,唐朝本來是諸夏與異族大融和的朝代。

  列國尊唐太宗為天可汗,唐就是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不是一家一姓之天下。古代的明君賢士,都以「平天下」為最終理想,「治國」只是達到目標的過渡狀態。用今日的情況來比擬,國家是主權國家,而天下則是依照道德信仰、憲法正義和風俗文化而締結的社會,可以稱為民間、市民社會、公民社會,是有共同信仰與禮俗的群體,可以跨越血統,並且抵受得住政權覆亡、外族統治,即使移民海外,加入義國(移民入籍之國),也可以帶入文化貢獻,融合當地。胸懷天下、放眼世界的國民,就是世界公民(Weltbürger, world citizen)、自由市民。

  天下重於國家。明朝遺民顧炎武的《日知錄》,其中「正始」一條,闡述了「國家」與「天下」的分別﹕「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語譯就是:自古以來,就有亡國的事,也有亡天下的事。如何辨別亡國與亡天下呢?那就是:統治的王室變了,國家改了稱號,叫亡國;仁義的道路被阻塞,甚至達到率領猛獸來食人的地步,人與人之間互相吞噬對方,鬥個你死我活,這叫作亡天下......因此,首先要識得保天下,然後才識得保國家。保國家,是位居國君大臣的那些統治者要籌謀的;保天下,地位低微的平民也有責任。

  國家是政權建立的領域,國亡了,衛國的直接責任落在君臣和貴族身上(「肉食者謀之」);天下則是共同文化信仰流佈的區域,文化信仰受到侵害,每一個人(「匹夫」)都有責任去捍衛。「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即使滿清入主中原,顧炎武依然認為,「保天下」為先,「保國」還在其次;國家安全不是天經地義,「天下安全」才是天經地義。放在當代中國,由於中國的國體仍未依照憲政原則建立,無國可保,更加是保天下為先。先保天下,再建國立國。

  國家神器被匪黨竊據,但天下仍在人民手上。我們的生活要怎麼過,公共空間怎麼用,我們有權做主。面對暴政或異族統治,天下之人可以奮起抗爭,驅逐霸權,伸張正義,此謂之替天行道。盜匪奸黨欺壓良民,義人固然要出手相助。見到不合理的政府法令及官吏執法,市民路見不平,也要拔刀相助,捍衛的就是天下。平民不捍衛天下,不捍衛民間自治,自由便會被政黨和官僚騎劫,乃至消滅。民間社會的自由萎縮了,官僚便以權宜方便(expediency)的原則來管制大家,不問是非曲直,但求方便省事,人民變成任由法令管制和官僚指揮的奴隸。

  十幾年來,我撰寫文章,歌頌山水風物、緬懷老店舊街,乃至一切癖性、靈異、色慾之事,並非為了戀舊愛癖,而是看到了香港人此刻生存的險境,要呼召感性的力量,伸張市民的自由,肯定人情的合理,對抗官僚理性主義(bureaucratic rationalism)。專制官僚及地產財閥正假借乾淨衛生、提高效率和公共安全之名,將香港弄得規規矩矩,將香港人每日用密閉管道在居所及職場或學校之間輸出輸入。懷舊文章不是要人躲藏到舊時代與故紙堆裏去,而是要自舊時代的清靜安穩看到現今的緊張與跌宕。過去人人可以安居田園,可以生兒育女,可以食安全飯菜,如今人人要為樓房惆悵一生,不敢生育,田園居所及安全食物成為富豪的特供項目。

  是次結集文章,以短文為主,取自《信報》、《明報》、《蘋果日報》及《am730》。《信報》易幟之後,文化專欄取消,在《明報》及《am730》的專欄文章篇幅不長,刊登時必須裁剪文句,只餘一鱗半爪,結集之時,補回缺文及註腳,使其盡意。若干文章有主題系列,篇篇貫串,今日百鳥歸巢,分風俗、飲食、購物及家園四類,各安其位。文章在面書轉載,網友多有提點,議論踴躍,文集也略收一二,以酬眾人雅興。

  文集完成,感謝故人馬家輝君、梁冠麗君、周淑賢君,《信報》李綺年君(已離任)、《明報》編輯黎佩芬君、黃靜君(已離任),《蘋果日報》副總編輯李彭基君、編輯吳佩璇君(已離任)及《am730》社長盧覺麟、副社長馮振超及編輯Winki Yip君。感激花千樹出版社同仁襄助,王穎嫻君反覆校閱,功不可沒。若有錯字衍文,責任當歸於己。

民國一百年夏曆辛卯五月二十二日
西元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