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古德明 - 他們的貢獻和勝利

am730 中華正聲專欄 2011年9月14日

今年六月,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出席建黨九十周年慶典,致詞說:「共產黨人不怕犧牲,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五月,香港立法會議員黃定光出席香島中學畢業禮,致詞說:「我們要有愛心,進取心,以及貢獻社會的心。」現代漢語的「貢獻」真多。

中文的「貢獻」,假如作動詞,其後名詞就是所貢獻的事物。例如漢朝王充《論衡‧宣漢篇》談到周、漢兩朝外族入貢:「周家越常獻白雉,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貢獻牛馬。」一九三八年,國民參政會副議長張伯苓呼籲與會者:「諸先生來自各地,盡量向政府貢獻意見,樹立民主政治。」現代漢語諸公今天動輒要「貢獻社會」、「貢獻國家」,不知準備把國家、社會貢獻與誰?

「貢獻國家」、「貢獻社會」等,當然是英文contribute to the country、contribute to society的直譯,只是中文沒有和to相等的介系詞(preposition),於是把to略去,於是「貢獻國家」就和「貢獻牛馬」無有分別。最近,中共為求敦睦歐美,往往以國民十億百億元膏血相贈,也許就是他們說的「貢獻國家」吧?

這不是異族向中國貢獻的時代了。

除了「貢獻國家」,現代漢語的「做出貢獻」或「作出貢獻」也是英文,即make contributions。「貢獻」作名詞,中文從來不用「做」或「作」帶出。例如清朝昭槤《嘯亭雜錄》卷四談到乾隆年間大臣李侍堯:「性驕奢貪黷,竭民膏脂,又善納貢獻(很會向天子進貢方物),物皆精巧。」中文只有「納貢(獻)」、「進貢(獻)」、「有所貢獻」、「貢獻良多」等,沒有「做出貢獻」這種洋奴說法。

其實contribution一字,往往和中文的「功」字相若。《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說,人生有三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蜀漢諸葛亮病死,後主劉禪下詔褒揚,稱讚他「建殊功於季漢」;一九三八年,教育家馬良一百歲前夕,國民政府頒布褒嘉令,推許他「樂育英材,贊勷匡後(扶掖後學),為功尤鉅」。改為現代漢語,「建殊功於季漢」就是「對蜀漢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即英文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Minor Han Dynasty。

「立功於國」、「為社會立功」等,今天都變做「貢獻國家」、「貢獻社會」。新中國人說話,必須以英文作準繩。請看中共九十周年黨慶文藝晚會的新華社報道:「共產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他們的勝利之一,就是革了我國語文性命,否則中文「節節勝利」怎會被from victory to victory(從勝利走向勝利)取代。

假如你不知道甚麼叫做無恥,那就請看現代漢語。

古德明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   (逢周三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