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古德明 - 中共的伯夷叔齊

香港蘋果日報    2011年9月17日

辛亥革命一百週年了。有論政者蘇賡哲說:「當年革命黨推翻帝制,固然成功,但訴諸暴力,未能建立民主中國。司徒華先生為支聯會制定『和平理性非暴力』政策,就是因為暴力革命即使功成,新政權也會以暴力維持統治。」司徒華、蘇賡哲真可說是中共的伯夷、叔齊。

商朝末年,紂王驕奢淫逸,虐殺臣民,天下怨望。周武王繼父親文王遺志,興兵伐罪,伯夷、叔齊遮道勸阻說:「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下令把他們扶去,牧野一戰,推翻紂王。伯夷、叔齊恥食周粟,共上首陽山餓死,臨終悲歌:「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史記.伯夷列傳》)

伯夷、叔齊的主張很清楚:仁者不能「弒君」,暴政不逆來順受,就是「以暴易暴」。司徒華力陳「易暴以暴」罪過,並不奇怪,和他「以黨外共產主義者身分,為黨效力,事半功倍」的宗旨完全吻合。奇怪的只是今天真有不少人信奉伯夷、叔齊的道理。

現在就談談周武王的故事。牧野戰後,武王放戰馬於華山之南,收盔甲於府庫之內,解散軍隊,興辦文教,「然後天下知武王不復用兵也」。這算不算以暴易暴,應該不必多論(《韓詩外傳》卷三)。

孔子、孟子都稱頌武王政教。孔子說,假如獲國君大用,將振起周朝文、武二王之道:「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所以,衞國大夫公孫朝問及孔子師承,孔子門生子貢就以四個字回答:「文、武之道。」孟子更把伯夷、司徒華所謂暴力稱為「大勇」,把所謂弒君稱為「誅獨夫」:「此武王之勇也……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唐朝韓愈認為,文王、孟子等是一脈相傳:「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原道》)。

當然,古時也有人執着「忠君」觀念,反對「弒君」和「以暴易暴」。蘇軾《東坡志林》卷五說「武王非聖人也」,而孟子、韓愈之流稱頌武王,「皆孔氏(儒家)之罪人也」。我少時讀東坡文集,至此掩卷。

漢唐盛世,是武力抗暴的成果;美國獨立和解放黑奴,也都是武力相爭的成果。辛亥革命未能建立民主中國,原因不在「以暴易暴」,而在武力不足,以致革命黨不能不拱手把國家讓與滿清權臣袁世凱。天下推崇的和平使者甘地說:「暴力戰爭,勝於啞忍橫暴。打一場正義之戰,和非暴力信仰並無矛盾。」(Fighting a violent war is better than accepting injustice. So, there is no contradiction in fighting a just war and believing in non-violence.)也許,對司徒華來說,甘地都不夠「和平理性」。司徒華歿世,中共讚他「愛國」,不是沒有原因的。

今天,伯夷、司徒華之流的和平理性在香港大行其道,以至連說一句「獨夫仆街」都算是「語言暴力」;而獨夫指揮警察抓人打人,則是「維護和平理性」。我翻開《孟子》,無話可說。

古德明
專欄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