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陳雲 - 與國際接軌論

香港雅虎網上專欄 2011年10月25日

中共經濟開放改革至今,與世界接軌、與國際接軌成了流行話,官商皆言。軌是古語,馬車兩輪之距,謂之軌,借指車道之寬窄及運行的路線,有規範之意,固有「軌範」之詞。脫離規範,謂之出軌、脫軌、越軌、圖謀不軌。天下統一,《禮記.中庸》曰:「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接軌(connection of tracks)是鐵路工程語言,將分開修築的兩段鐵路的軌道連接起來,稱為接軌。與國際接軌的講法也不俗,然而所謂「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除了工業標準和國際交流語之外,還要遵從普世的道德規範,如科學精神、專業操守、人權觀念等,例如中共引入的大部分是源自外國專利發明的高鐵技術,卻稱之為中國高鐵,又不依照科學精神逐步試用而趕忙修路,全國通車,就不是與國際接軌,而是有點偷步、有點越軌了。這樣的高鐵,除了用高壓政治強逼修築到香港,勉強為中國高鐵增加「國際成分」以便技術外銷之外,是沒有境外城市願意與之接軌的。想來也悲哀,除了技術誠信問題,中國高鐵要接軌到莫斯科、平壤、漢城或胡志明市,或跨海接到台灣,也有莫大的政治鴻溝。

香港與中共接軌,很多時候,就是與國際脫軌,與文明脫軌。

中國在清末民初廣修鐵路,也出了詹天佑此位世界級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為廣州府南海縣西關人,在美國修讀土木工程,專攻鐵路,回國之後,由於英法兩國僵持不下,無法聘請外國專家及借貸,袁世凱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用本土工程師及本國資金修築京張鐵路,連接北京至張家口,工程極為艱鉅,卻可用四個月時間廉價完工,震驚世界。即使如此,當年的中國,也未有患上技術躁狂症。

民初的中國人,不講與國際接軌、與世界接軌,而是跟隨孫中山先生當年講的,中國與先進世界並駕齊驅、與世界列強看齊、躋身於列強之林。一九二四年五月三十日,中國孫中山在病逝前一年,應上海《中國晚報》之請,用粵語、國語錄音演講,粵語版的最後一詞,就是並駕齊驅:

「喂!我哋大家係中國人,我哋知道中國五千年來是世界上頂富頂強之國家,邊個唔知道呢?但是現在中國是乜嘢嘅情形呢……大家同心協力來救國,咁中國就可以反弱為強嘞、轉貧為富嘞,就可以同今日之列強來並駕齊驅嘞!」

並駕齊驅,是彼此勢均力敵,不分上下。這是民國人的志氣。接軌是跟着走,而且軌道早給人家固定了。並駕齊驅是各自走,有時你快,有時我快,大家在馬車上有說有笑。中華民國是自立自強,共產中國是跟大佬,做契弟。一個詞,就看出中華民國與共產中國的格局。中共要接軌,毋須捨近圖遠,先於民國接軌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