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古德明 - 「肯定」甚麼?

am730   中華正聲專欄    2012年07月18日

Vic:我可以接受用「肯定」表達「一定」、「必定」之意,相信大部分人
對此不會有意見。但古德明先生的「中華正聲」文章,可以提醒我們,中文本來就很豐富靈活,許多現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卻很僵化彆扭,而且處處可見「被外語殖民」的例子。
--------------------------

二零零九年,香港教育學院校長張炳良為學生會的《天安門之魂》特刊作序說:「六四事件肯定是許多人至今無法釋懷的烙印。」這個「烙印」比喻,可以有多種意思,不知所云,不必理會;我想談的,只是現代漢語的「肯定」。


中文本來沒有「肯定」一詞,只是西方邏輯學有所謂affirmation和negation,中文翻譯為「肯定」和「否定」:一指相信或贊成,一指不相信或反對,例如冰心《寄小讀者》通訊十二說,領畧母愛之後,「我死心塌地的肯定了我們居住的世界是極樂的」;巴金《家》第七回則有以下一句:「『我就不信!』覺慧堅決地否定說。」這兩句當然都嫌累贅。冰心那一句,可改為「我堅信這個世界是極樂的」;巴金那一句,則可刪去「否定」兩字。但巴金、冰心總算沒有誤解「肯定」、「否定」的意思。

張炳良之「六四事件肯定是烙印」,那「肯定」的意思卻變了,顯然變了做「無疑是」的同義詞。假如「肯定」的這個用法正確,則現代漢語大概還可以說「時光否定可以倒流」、「喝水否定可以充飢」、「六四事件否定是烙印」等等。蔑視文化傳統的語言,不會執著任何準則,只會以「約定俗成」之名,推翻幾千年來的約定俗成。

從前,要表示無疑,我們不會說「肯定」,而會說「一定」、「必定」、「斷然」或「定」、「必」、「斷」等。例如《西遊補》第三回太上老君說:「此事絕非別人幹得,斷然是孫行者弼馬溫奴才小兒!」《水滸傳》第五十五回徐寧被偷去家傳的黃金甲,他妻子說:「必定是有人愛你的……因此使這個高手賊來盜了去。」又第五十六回呼延灼晚上被偷去烏騅馬,酒保指著遠處說:「遠遠地望見三四里火把尚明,一定是那裏去了。」孟子說君子不戰則已,戰則一定獲勝:「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錢起《送夏侯審校長東歸》詩說,通信可以慰遠人:「倘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顏(開解而笑)。」中國人不會說「此事否定是別人幹的,肯定是孫行者」之類下流話。

現代漢語卻甚麼都「肯定」。今年五月三十日臺灣《自由時報》有評論說:「馬英九總統如果與在野各黨溝通,相信現在『寡人有疾』肯定會不藥而癒。」二零零四年五月九日新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倫敦說:「我多次這樣講,一個忘記祖國的人,肯定連父母、親朋故友都會忘記,肯定是這樣的。」溫家寶只是不知道,摒棄祖先文化的人,一定也會摒棄其國家,「一定是這樣的」。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 (逢周三刊登) 

2 則留言:

  1. 肯定和否定應該是來自日語的,意思的確是affirmation和negation

    回覆刪除
  2. 中文有不少詞語都是來自日本,如幹部,樂觀,社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