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古德明 - 前者復後者

am730  中華正聲   2012年08月29日

去年十一月十日,香港中共派政論家吳康民發表長文,談臺灣總統選舉:「宋楚瑜說,他要當選,就必須拉下兩個人,一個讓人民不放心,一個人民不滿意。這話也頗中肯。前者指蔡英文,後者指馬英九。」這「前者」和「後者」,當然又是洋奴話,還原做英文,就是the former和the latter。吳康民那段話的最後一句,等於英文The former refers to Tsai Ing-wen, and the latter to Ma Ying-yeou。

我不知道吳康民為甚麼非模仿英文不可,但the former、the latter這說法,在英語國家,其實常遭詬病。《韋氏英文用法詞典》(Webster's Dictionary of English Usage)指出:「有些英文用法專書還會說,最好完全不用『前者』、『後者』的寫法,因為這寫法妨礙閱讀和理解,使你不得不重讀前文,才知道兩者各指甚麼(Some usage books will also tell you that it is a good idea to avoid “former” and “latter” altogether, because these words interfere with smooth reading and rapid comprehension by forcing the reader to look back and reread in order to see what is being referred to )。」

中文從來沒有這樣累贅的寫法。例如《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東吳文武官員,談到儒生:「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說岳全傳》第四十二回宋將張憲和金邦二殿下完顏金彈子交鋒:「(金彈子)把鎚一舉打來,張憲挺槍來迎。那張憲的槍,十分利害;這殿下的鎚,蓋世無雙。」這就是中文,寫得清楚利落,讀者絕對不必回頭再讀,才知道「前者」是甚麼,「後者」是甚麼。中國人不會說「後者的槍,十分利害;前者的鎚,蓋世無雙」等等。

「前者」、「後者」的寫法,大陸、臺灣同樣常見。例如大陸鳳凰網三月二十八日有娛樂新聞說:「王菲、管彤是中學同窗,前者身材好,後者是校花。」臺灣《中央日報》二零零二年八月十一日有政論談李登輝、陳水扁的臺獨主張:「有人說,陳總統的『一邊一國』論,與李前總統當年的『特殊國與國關係論』相同。其實不然,因為前者比後者更為嚴重。」現代漢語人不會說「因為陳比李更為激烈」、「王菲身材好,管彤是校花」、「人民不放心者,是蔡英文;不滿意者,是馬英九」等。

現代漢語可以用四個字形容:其穢在骨。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 (逢周三刊登)

4 則留言:

  1. 古德明對現代漢語的批評,有時確有矯枉過正之嫌。具體觀點,讀者可自行判斷。

    回覆刪除
  2. Upon reading "former" and "latter", I sometimes have to glance back at the last sentence to clarify whom each word is referring to, thus hindering the hitherto smooth flow.
    I feel that the use of these words should be avoided. However, elimination is not warranted as I think they add flair or emphasis when used with discretion.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