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許永豪 - 國教設科教局矛盾 背負政府章法混亂

2012年9月14日

Vic:這才是內行人的話。港共的「國民教育」,從來就是政治任務。共產黨的教育,一大部分是政治意識形態灌輸,而且是虛偽、偏狹、無人性的
政治灌輸 。
-----------------

【明報專訊】學校要有公民(包括國民)及品德教育,是大眾的共識,也是學校的神聖責任。不過,在技術上把它設立成科目,卻不是大眾的共識,也不是學校的普遍看法。政府提出要全港學校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獨立設科,明眼人看是讓非專業觀點凌駕了教育專業的觀點。當教育專業工作成為了政治施政程序,出來推銷、解說和代答的人又不是教育局長或一眾教育官員,而是特首和政務司長,事情就當然不再是純粹教育的討論,令人感到政府另有什麼非教育專業的需要,所以才會寸步不讓,結果刺激了大眾市民,促使學民思潮的反對行動演變成連續10晚抗衡政府的社會運動。我在第3晚和第9晚到過現場,感覺是群眾數目愈來愈多,全場衣著愈來愈黑,反對聲音愈來愈烈,正氣瀰漫人群。

小題大做矛盾重重

這回政府把公民教育裏的國民教育小題大做,無中生有成為必設科目,矛盾重重,令教師們難以從專業認知的角度去解構和認同。不論時空,學校推行品德教育及國民教育本來就是教育的課題。培養學生,要他們術德兼修、品學並重,不光是學校裏的老師追求的,也是社會人士主張的。遠自孔子年代,已對品德教育有了很系統化的論述和著作。只是「品德」說之容易,成就卻難,幾千年了,以至香港10多年前推行教改,看那四大關鍵項目——專(專題研習)、閱(廣泛閱讀)、德(品德教育)、訊(資訊科技)——除了品德教育之外,其餘3項都是較現代的東西。可見「品德」長久是校園裏古老而青春的關注。

進入新千禧年代,這個千年關注依然備受教育界重視,並繼續以「公民及品德教育」稱之。是否獨立設科,只是形式問題,教育工作者自有專業智慧。公民及品德教育明顯異於常規知識性學科,因為它的內容主要關乎價值和態度。最有效的渠道是講座、討論、實踐、反思、組織活動、參與活動、讓同學從人際溝通及成長活動中參透及發展公民及品德的普世價值,至於刻意闢科教授及考核,卻並非上策。本港的中學一般都設立公民及品德教育組CME(很多更進化成為公民、品德及國民教育組CMN),但很少把它設成授課時間表及考試成績表上的一個學科,而良好的品德和風尚,主要不是從學科成績解讀出來的。

長久以來,教育署定期廣泛邀約教師、校長出席的公民及品德教育焦點會或檢討會,年復年的結論都是相同的——這麼價值和態度尤關的教育,始終以「非正規課程」、「活動課程」和「隱蔽課程」形式存在較好。筆者也多次擔任教育署研討會的嘉賓講者,為政府代言公民教育宜軟不宜硬,不必要自成一個科目。由是本港中學各師各法,歷來都在活動課程內和不同的學科裏提供公民及品德教育。教育局此時提出把它設為科目,小學中學都需要在3年之內完成起動,是與政府教育部門素來的取向互相矛盾的,並且背離前線教育同工專業的看法。

學校都是與時並進的,CME除了已加進國民教育外,近10多年健康及性教育和環保教育都有長足的發展,有些學校已把它們統整為CMNSHE部門(公民、品德、國民、性、健康、環保)。這個統整藝術和方向,是教改的拿手好戲,是教育當局致力進行的。當年中三級成績表有接近20欄科目的怪現象,今天已難復見,因為綜合科學科統整了物理、化學、生物3科,綜合人文科統整了世界歷史、地理、經濟及公共事務等3科,綜合文化實用科統整了音樂、美術、科技設計、家政、電腦等多個科目……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也把全港的學科完成歸納為八大學習領域。所以,教育局指令學校必須開闢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教改政策的倒退,令人費解之極,要是人們提出什麼時候把健康與性教育獨立成科,什麼時候把環保教育獨立成科,政府打算怎樣回應?特別是後者,因為目前學校的公民品德及國民教育如同環境保護教育一樣皆已是豐富而大面積地「散落」或「寄藏」在若干個不同的學科裏,為何只提拔國教成科而遺棄環保?學校的學科數目今後是否要掉頭上升了?

聲稱完成了程序便決定硬推

上述的重重矛盾是可以明顯看得出的,奈何連幾位曾任教育署長或教育統籌局長的達人都竟然看出不同的畫像來,例如林煥光支持設立該科,王永平則指出推行國民教育豈需設科,可能是「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吧?本來教育議題應歸教育討論,只怪政府在諮詢業界時沒有把不同角度的意見也好好聽進去,聲稱完成了程序便決定硬推。我們看到在鏡頭前主力硬推之人,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教育局長,而是特區政府的行政長官和政務司長,可見箇中必有難以說得明白的重要性。由學民思潮發起反對設科發展至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的確是把教育議題社會化,「各界」聲音多了,焦點卻未有模糊。反而因着「各界」的發聲和支持,令政府從高壓政治解決的台階踏下來,在上周六黃昏宣布「教育議題回歸教育」,把硬推政策改為尊重學校以專業自主決定是否開設及如何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並不設下時限也不要求必須獨立設科,大聯盟和廣大市民的功勞至大。

學校可沿用「公民教育」的名稱

連夜政府總部外的萬人行動過後,學校將何去何從呢?筆者認為學校可沿用「公民教育」的名稱,它的內容已實際包含了國民教育,學生學得公民的價值觀和態度,放諸四海而皆準,不受一國一時一空的過分約束,這正是一國兩制賦予的特色。校方應定期檢視國民教育元素在各科目和各級別的分佈情况,包括中國歷史,中國語文、綜合人文科、經濟、地理、通識、音樂、美術、體育……等。另一方面,一般學校在聯課活動課程和非正規課程已有不少的國民教育成分,在繼續發展和開拓活動(如薪火相傳,萬里同行學生團及師生團,國旗下的講話,政協委員巡迴到學校演講等)的同時,要注意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民間的專業智慧甚高,若干學校把相關的教育統整起來,一併稱作CMNSHE,如訓導組,輔導組般成組不成科,是相當適當的。設科之爭議,已令回歸15年來校園的國民教育效益倒退不少,在再沒有強迫獨立成科的掣肘下,各校定可以專業自主決定如何佈置公民(包括國民)及品德教育,並收復失地,成就教育大業,培育人才。

不過,學校並不能為政府收復一些更大的失地。品德教育,身教至要,上樑不正下樑也弊。政府首領的曠世誠信標準和語言「藝」術(例如在撤科與不撤科之間有很大空間,但談判的主題不可以是談判的前設),及擇善固執的行徑,都對學校教導的良好品德、公義和責任起了很壞的反教育效果,陷學校品德教育於不義。還有,政府當初面對專業反對意見時勇於「擇善固執」,後來面對10萬群眾的憤怒時終於「從善如流」,以這種得過且過、毫不專業的混亂章法來發展教育和管治香港,確是令我們心緒難安的。

作者是資深中學校長  

1 則留言:

  1. 當天「擇善固執」, 今日「從善如流」, 顯示在特區政府高官的腦子裏, 善惡並無定則, 善可以變成惡, 惡可以轉為善, 而且變化過程迅速, 可在數日之間完成, 厲害!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