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龐永欣 - 抽起「當代國情」之後

明報   2012919

政府說不能撤回整份《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指撤回等於撤科,撤科等於禁止學校開科。這種說法謬誤重重,不必多說。政府的辦法是從《指引》中抽起「當代國情」部份和相關的評估。誠然,「當代國情」是最受爭議的部份,但抽起後對整份《指引》有甚麼後果和影響?相信當局還未小心想過。

重看《指引》,「國家範疇學習目標」下有四大學習主題,「當代國情」是其一,其餘主題為自然國情、人文國情、歷史國情。

《指引》首章的「概論」和次章的「課題架構」,非常強調「國民身份認同」。既然這些部份不予修改,抽起「當代國情」後,「國民身份認同」就要交由餘下的自然國情、人文國情、歷史國情三個主題落實。這種國民身份認同,是否意味著返回董建華時代鼓吹儒家思想、傳統價值的「文化民族主義」?如果是,這種身份認同將無法與中國政治和時事連接,更不利於討論民主和法治等議題。再者,沒有了「當代國情」,文件中所謂「樂意為國家發展及國民福祉作出承擔及貢獻」的學習目標又如何落實?

單是抽起「當代中國」,不但損害了《指引》的內部一致性,還令「國民身份認同」變得名實不符。其實,貫串整份《指引》的一大錯誤,如曾榮光所指,是把state(管治國家的權力組織)與nation(民族)混淆,兩者都稱作「國家」。愛國不等於愛黨愛政府,是港人的核心價值。把整份指引撤回,重新思考國情教育,才是正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