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丘亦生 - 「屍」有化之路

金融雲端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4月12日

戴卓爾夫人逝世,其歷史功過的評論汗牛充棟,各大名家空群而出,多到無法看得完,但昨日吸引我眼球的,反而是專業財經雜誌《Finance Asia》編輯Nick Ferguson一篇文章,是關於他與父親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是發生於鐵娘子大力推動的私有化浪潮背景下。

Ferguson的父親是老牌電訊公司英國大東的工程師,負責鋪設海底電纜,經常要駐外地,那時約10歲的Ferguson,隨着父親周遊列國,時而居於夏威夷,時而落戶西班牙,當時大東福利好,連學費及稅務都有津貼。

港人對英國大東不會陌生,它曾經是香港電訊的大股東,在港獨市經營固網及長途電話,除了香港外,其電訊王國遍佈澳門以致多個海外市場,一度是賺錢機器。

戴卓爾夫人上台後,力sell私有化的好處,以全民皆股的概念,游說工人接受,做公司的主人翁。當時工人以為,私有化既可分得股份,又有助公司籌集新資金,提升設備及投資於新業務,甚至會增加職位。

英國大東由盛轉衰

成立於1860年的英國大東,由於業務大多不在英國本土,政治阻力最低,所以是首批被鐵娘子私有化的公司,在1983年上市,Ferguson的爸爸因此也分得股份。

私有化後,擺脫了政府的羈絆,大東開始削減成本,他爸爸過去享受的駐外津貼被削,Ferguson一家不能再跟隨外派的爸爸,要分隔兩地。同時間,管理層卻在大加酬金及股息,這些舉措確實令股價有一定起色,但管理層越來越心雄,開始追逐潮流,在科網熱潮下把自己包裝成一隻科網股,大肆搞互聯網骨幹網(internet backbone)基建,把其他業務陸續出售,其中世紀大刁便是把香港電訊出售予李澤楷的盈科數碼動力,以換取電訊盈科(008)的股份。當時,Ferguson爸爸已經退休,手上的大東股份,仍然給他一個夢。

撤出香港證明是一子錯,亦決定了英國大東往後的坎坷,手上的電盈股份固然隨着科網泡沫爆破而大貶值,賣掉其他尚有「錢」景的流動通訊業務,一注獨贏互聯網光纜骨幹,更加是嫌命長。在眾多電訊公司爭相投資下,光纜基建嚴重供過於求,此後十年,大東在債務纏身下苦苦支撐,市值大萎縮,要不斷沽售家當自保,但管理層卻照加薪如儀,引發股東連番聲討。
內外交迫,大東老態畢呈,早幾年分拆澳門及加勒比海等四個小市場的業務上市,餘下的本業去年被Vodafone以10億英鎊吞併,本月1日正式在倫敦交易所退市。至此,大東的電訊王國完全瓦解,成為昔日不會放在眼內的Vodafone的一個小分支。

英國大東作為戴卓爾夫人私有化實驗的先驅,不算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鐵娘子向員工承諾的美好前景,最終也沒有兌現。當然,我無法知道,大東當年若沒有私有化,遭遇會否較佳,可能仍然難敵新晉電訊商的挑戰,管理層或許不會那麼冒進趕潮流,其沒落之路可能因而押後也說不定。

員工消費者未必受惠

我引用大東的經驗,不是要說明私有化失敗的必然。事實上,當年眾多國企被私有化,相當於英國版的國退民進,這是我一向贊成的,但要緊記,私有化不會保證自立的企業一定成功,有時甚至會加快滅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Stiglitz亦指出,國企私有化的失敗例子不在少數,而且不是所有行業的國企都適宜私有化。

近年不少對歐洲私有化的實證研究指出,私有化初期失業率大多上升,要到私有化一段時間後,產量有所增加,才對就業有些許幫助。不過,確實有證據顯示,國企私有化後不論在銷售額、盈利能力及效率方面均有明顯增長,而負債亦下降,但實際原因是因為私有化,還是因為缺乏競爭或放寬監管等因素,卻未有定論,而研究亦發現,這些增長帶來的全部財務回報,大多由管理層及股東攫取,消費者及政府反要蒙受損失,而說好了的服務減費,往往不會兌現。

私有化的另一贏家,是幫助一眾國企上市的銀行,私有化浪潮為他們帶來大量投行生意,直接推動當地金融業的發展,配合大肆解除監管的金融大爆炸,倫敦金融業由此升呢到另一台階。

說到底,私有化不會解決所有問題,也會帶來另一些風險,它對提升效率肯定有幫助,但成果未必各方都可以雨露均霑,員工、政府或消費者甚至有機會要蝕底。Ferguson是專門報道金融市場的財經記者,我相信他也篤信市場機制,但從大局看是一回事,親身被這股浪潮捲着走,又是另一回事,他對私有化,肯定有百般滋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