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盧斯達 - 香港粥少 就不能僧多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5月23日

在香港自治運動一個研討會上,毛孟靜、范國威、莫乃光和陳雲就香港人口問題作了一番交流。其中范國威給出的數據尤為嚇人,也很扎實地描繪出我們正面對的困境。據范的數據,自97年至今,加上固定單程證名額,行之已久,新近移居香港的人已累計有70多萬,佔全港人口一成;根據統計,有58%的新移民入住公屋,19%領取綜援,創15年新高。

無論是愛國派或者某些自由經濟論者,都認為輸入大陸移民可以舒緩人口老化問題,並振興經濟。但范議員給出的數據揭穿了這個騙局。1998年來港的新移民年齡中位數只是13歲,到近年竟然上升至36歲。說好的解決人口老化呢?數據又指出,新移民學歷普遍不高,約七成持中學學歷,小學程度和大學以上程度各佔一成多。

每日150個名額,給甚麽人,香港政府似乎沒有這個權力過問,也不想過問。香港政府沒有移民政策,任由中國官方魚肉,是一個問題;來了70多萬新移民,原來近半住公屋,學歷偏低。低下層越來越多,政府卻沒有相應重訂人口政策和增加福利。例如公屋單位,本來就不足夠,本地人甚至年輕一代都怕將來無安居之所。但這些機會不是屬於他們的,因為有新移民跟他們爭。

粥少,就不能僧多。香港政府既然不肯擔戴,大開水喉,就不要不聞不問,照單全收大陸新移民。接收了,就理應增加資源照顧,不能令本地人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因為新移民而受損,否則新移民和本地人必然衝突。

但港府卻仍然沿用英治時代的保守理財哲學,無視香港的人口結構已經大變。香港經歷九十年代激烈的移民潮,一度形成的市民社會土崩瓦解,加上97後大量輸入的低下層移民,香港是需要更多保底式福利去幫助他們融入主流社會。否則此種移民不只是人口殖民、溝淡港人、瓦解共識,更令香港的民生狀況更加賤物鬥窮人。資源已經不多,人卻越來越多。社會固然沒有足夠資源去幫新移民歸化融入社會,增加各種族群融合成本,本地人的焦慮感也會越來越重。

很多知名人士還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那個香港,堅持香港需要大量人口、大量廉價勞工,否則就不能發展下去。其實大家都不願想、不願說——香港的人早已太多。

時到如今,已追悔莫及。政府應馬上收緊流濫的移民政策,改善民生,讓本地人負擔得起生兒育女,重整人口福利政策。記得曾蔭權還曾狂言妄語要香港人口增至1,000萬,果真人多好辦事?在網上看見一個笑話:如果有人認為一個地方可以無限承受經濟和人口增長,這個人不是儍瓜就是經濟學家。但香港的這些儍瓜,都半上岸,他們根本不用爭了。

盧斯達
無待堂博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