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京滬大學遭令「七不講」 禁談新聞自由普世價值

明報頭版頭條:京滬大學遭令「七不講」
禁談新聞自由普世價值 教授:課堂無話可說
2013511


明報.尊子漫畫

【明報專訊】北京與上海有大學近日流傳中央推出「7個不要講」禁令,要求教師不要與學生討論「普世價值、新聞自由、公民社會、公民權利、黨的歷史錯誤、權貴資產階級、司法獨立」話題。最少兩名內地學者向本報證實有關消息,並指是開會時校方領導口頭通知,估計將長期執行。有網民批評「7個不要講統稱為一個不要臉」,有評論員認為禁令反而提醒國人這是現今體制七大弊端。本報昨向中宣部及教育部查詢,截稿前未獲回覆。

批「這還是大學嗎」微博遭封

微博用戶「新常識2016」昨披露:「各高校已向每位教師傳達了『7個不要講』的精神,要求教師不要對學生談及『普世價值、新聞自由、公民社會、公民權利、黨的歷史錯誤、權貴資產階級、司法獨立』等」。該用戶批評,「如此直接地干預教師的教學自由,如此明確具體地限制教師的教學內容,近年來尚屬首次。但是,連新聞自由、公民權利都不能談,這還是大學嗎?」

「新常識2016」強調並無造謠,表示願與官方機關對質。但不久此帳號就遭封鎖,相關留言也被悉數剷除。有網民指出,「新常識2016」是上海一名張姓大學教師的微博,本報向張查證,他稱事件敏感,不願再談。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教授王江松亦在微博證實,「我校也傳達了中央的7點指示精神」,但留言後來亦被刪除。

多口頭傳達 未知推行目的

有教育界知情人士向本報證實,「這個本來就是事實」,但他們都是聽校內領導口頭傳達,沒能看到文件原文,「文件肯定不會發給每一個人,只會發到學校,聯合學校傳達文件,通過開會的方式講」。一名要求匿名的教授表示,校方傳達時沒有透露禁令推行目的,他認為該禁令「不會說什麼時候撤銷」。

重慶等地有高校人士稱未收到通知。有教授在網上留言稱,即使收到命令也不會禁言,否則在課堂上無話可說。華東政法大學憲法學教授童之偉在微博留言質疑這種「發私密文件治國」的做法,認為該通知「不合憲不合法」。有網民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要容得下尖銳批評」言論,反問「7個不要講」該怎麼解釋。

地產商任志強也認為「要把權力關進籠子,就不能沒有新聞自由」。

學者:出發點都是維穩

「有其他高校的教授看過這份文件。」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向本報表示,他聽說過這個消息,但不清楚具體情况。他認為當局「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都是為了維穩」,估計是由於現時社會形勢比較嚴峻,人民不滿的聲音非常大,所以向大學傳達「7個不要講」精神,「可是這樣也就等於走進了死胡同」。

京專家:反提醒7關鍵弊端

北京政治評論員章立凡也表示聽聞該禁令,他認為,中共在民主自由層面的言論尺度逐年收緊,但手法太陳舊、落後,「『7個不要講』其實是『兩個凡是』的發展」。他說,「黨的歷史錯誤」主要是指毛澤東掌權幾十年所犯的錯誤,另外還包含鄧小平以來各代領導人所犯的錯誤。他表示,當局推出7個不能觸及的禁區,實際上反而是在提醒大家,這是中國現今體制上的7個關鍵弊端。

明報記者

疑內容敏感 學術譯作回收序言撕走
2013511

【明報專訊】北京大學經濟學家汪丁丁為一本學術譯作撰寫的序言,疑因涉及敏感政治內容被人撕去該部分,不少讀者近日購得「手撕版」書本後在網上表達不滿情緒,直斥這是「現代全球出版業羞恥的一筆」。汪丁丁表示「感到可氣又可憐」,認為是地方文宣部自以為是而犯下荒唐錯誤。

本報記者昨日在北京購得《自由的界限》一書,序言部分已被撕去,圖中可見清晰撕痕(箭嘴示)。(明報記者攝)


出版社被令重新處理

涉事書籍為浙江大學出版社的《自由的界限》,本報記者昨在北京一家書店向店員查詢此書時,拿到的便是序言被撕去的書。書中自第3頁起有4頁被撕去,留下明顯痕迹,書的最後一頁也被撕去。從書籍版權頁可見,該書是201212月初版。店員透露,該書去年底首次進貨時有序言,第一批賣完之後,出版社一直缺貨,上周進的第二批已是手撕版,據稱相關書籍曾被回收。

記者以顧客身分致電出版社,工作人員告知該書「最近在處理」:「領導說這批書現在要停止發貨,今天(510日)剛剛停,要去印刷廠重新處理,處理後才發貨,好像有點紙張問題。」

《自由的界限》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在1975年所著,書中批評無政府主義的絕對自由,但也批判極權政府,並提出從憲法制度改革實現真正的公共選擇的思路。汪丁丁的序言延續了布坎南的討論,並思索中國政治轉型,結尾部分指出,在目前政治格局下,與多黨代議制相比,中國更可能形成「黨內代議制」,執政黨各派魁首達成政治妥協,有一個多數派和兩個享有合法權利的反對派。

「感可氣可憐」 撰者網上刊

汪丁丁前日在博客重新發表該篇序言,並透露序言寫於兩年前,文中結尾的建議「現在恰好被新的政治局常委會實現了」。他批評出版一方忘記社會責任,指此事說明「小地方」的文宣部門自以為政治嗅覺敏銳,犯下荒唐錯誤,「以致要被將來的歷史學家嘲笑」。

明報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