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陳劍青 - 閱讀中國的香港凝視

星期日生活   2014年1月5日

【明報專訊】近來一次年輕知識界的聚會,有做中國財經的記者、城市研究者、法律人、國際關係與內地政制研究等朋友,同樣都觀察到一個問題:香港嚴重缺乏一種對中國國情之於香港本土發展的公共知識工作,發現無論是在政制重構、區域規劃、國際關係戰略、產業佈局、城市狀况以至金融改革等影響香港未來發展的範疇,我們幾乎都缺乏針對新形勢對香港造成可能變化的批判閱讀。當粵港澳自貿區、金融一體化、中國—東盟這些主宰香港未來的題目已成為內地的熱門顯學,地域知識的脫軌,讓我們每天只在重複爭議陸資壓境、自由行、搶奶粉這些惡果,而沒有獨立聲音及知識資源來為這些現象提供結構性的實况陳述。

但當今要自行理解及翻譯這些趨勢,已非親北京消息人士的專利。不少針對香港發展定位的官方港澳研究書籍,也能透過內地官學系統的出版擺在眼前。除了有北京、清華與人民大學三大有對香港事務做官學政策研究外,廣州中山大學與深圳大學也在回歸前後積極從事港澳地區研究,作為中央對港管治方針制定的基礎。自近年香港被納入十二五規劃及「規劃綱要」,粵港合作由區域政策成為國家戰略,香港也開始可讀到不少中國十二五規劃下資助的「粵港澳區域合作研究」系列,較貼近的有本由中山大學前港澳經濟研究室研究主任周運源撰寫的《粵港澳經濟非均衡發展趨向一體化研究》(2011)、較早期還有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的《粵港澳金融一體化研究》(2009)與專研特區一體化的深圳市委黨校副院長譚剛的著作《港深都會:從理念到行動》(2009)。關注自身城市未來的朋友,應該好好認識一下這些內地研究的香港凝視,不必只懂《中國香港》的強世功。

書官語、作官聲、引官典、名官物

閱讀如周運源《粵港澳經濟》這類內地港澳官學,有幾個特點,包括1)大量的官方政策期望會當作分析書寫,有時會將一些未發生的政策當作不爭事實表述出來;2)通常只會引述得到官方確認的事件與政策,並且與過往的政策腔調保持高度的連貫性;3)引述黨領導的發言時,會全段引述,引述後不加評論。4)通常都是國家一級出版社出版,如這本《粵港澳經濟》亦是由國家級「以人文社科為主」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簡單來說,這些研究帶有「書官語、作官聲、引官典、名官物」的特質,香港讀者或許看不慣並會感到難以入目,但重要之處,並不在於閱讀當中的分析是否合理、精確或具前瞻性,而是在於觀其對香港事務的論述、看法、立場與判斷,可窺探出中央整體管治與政策思路,更好定位自己如何應對。因往往這些研究,都是作為國家戰略的決策基礎,甚至較多是已先有定案,研究目的就是為了政策護航及理論化。

窺探港澳戰略視野

看畢這本《粵港澳經濟》,有助香港打通許多被政策公關修辭困擾的中港政策原委,如2004年1月開動的「自由行」政策,書中並沒有說這是「中央送香港一份禮物」的修辭,反而較誠實地交代了其實早於2003年前,自廿一世紀在中國加入WTO及東盟開始成形的背景,自由行如何作為CEPA對香港經貿自由化,不斷「減少內地與港澳經貿交流中的體制性阻礙,加速了相互間資本、貨物、人員等要素的自由流動」的其中一環,最終步向粵港澳地區的發展「一體化」,讓廣東在未來可升級成為「服務業強省」,解決中國重點經濟區的後工業處境。整個廣東都在進行「雙轉移」政策,官方文件往往像迷霧般讓人摸不着頭腦,這本書則較清晰地賦予了此概念的港澳含義,可理解到為何本地專業人士北上並非是一個純粹機遇與自由選擇的趨勢,而是在「雙轉移」政策下大量中港的基建、措施與配套,將中港兩地的資本與人才「流動起來」的區域規劃的成果。

一些香港媒體沒有刊載的重要決策消息,亦是這類港澳官學研究值得收藏的理由,如《粵港澳經濟》有提到廣東內東、南、西、北對港澳一體化的意義,不看不知道,廣州高鐵南站新城乃實現「珠三角五個一體化的重鎮」,再不復見數年前本地常聽到「免於香港被邊緣化」的說法,如果我們能夠較早一點知道這些建設廣深港高鐵的理由,或許現在不用為再次超支的工程長期付帳。更進一步,閱讀這類研究亦看通香港未來基本佈局。書中末章更有圖表,指出以「大量的資料引證」下,預測未來2010至2020年珠江三角洲區域實現五個一體化、2021至2040年廣東全省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2041至2050年粵港澳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當香港人都無法想像2047年以後的香港是什麼模樣,它就像通勝一樣給我們預知了趨勢,是這類讀本有趣之處。

若我們能把握內地政策的整套思想脈絡,中港問題與矛盾才能對症下藥,誰再不會胡亂猜忌誰。

香港被書寫?

近日自動獻身內地官學研究的劉兆佳參與成立全國港澳研究會,說會邀請數百個港澳研究背景的學者加入,可預視這種內地官學系統對香港事務的介入將會日見深化。這類書我會見一本收藏一本,因我知道當香港各範疇本土研究繼續荒蕪下去,10年、20年後,香港社會歷史就會面臨被別人書寫的命運,這時代的港澳研究出版可作一種歷史的見證。本土研究,無論是香港自己研究香港,以及香港如何研究別人怎樣看香港,實在是任重道遠。

文 陳劍青
編輯 鍾家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