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姚松炎 - 從房產研究分析21世紀資本論

星期日生活   2014年5月18日

【明報專訊】法國年輕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新作《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2月在美國發行,引起極大迴響。當此極端貧富懸殊之際,1%富人佔據99%財富,窮人只得佔領華爾街,均富政策一籌莫展之時,皮凱提提出的理論和主張縱不是石破天驚,亦可謂正中要害,當頭棒喝。

皮凱提的理論認為,由於資產回報率長期持續高於經濟增長率,有產者富者愈富,無產者貧者愈貧,貧富不均自屬資本主義之必然,所以提倡徵收富人累進全球稅以挽狂瀾。皮凱提從過去300年的世界歷史中,埋首浩瀚無邊數據,印證經年沉澱理論,勤奮深思,令人敬佩。

指除了二戰 美貧富不均惡化

他的研究發現,在過去三個世紀,除了一戰和二戰期間例外,全球的資本回報率平均達到4%至5%,但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只有1.6%,其中一半更加是來自人口增長;換言之,有產者財富累積速度比無產者每年可以高出三倍(未計複息),而且資產多可繼承,財富日積月累,貧富不均已是必然。

皮凱提亦發現,在過去幾百年間,除了兩戰例外,美國的貧富不均問題日益惡化,與其理論推測脗合。其中以1970年後的40年最為嚴重,美國國民收入流向最高收入的10%富人的比例,由32%一路增加至50%。期間資產的總值不停大幅增長,富者田連千陌,貧者債台高築。

港情况證未必關戰爭事

然而,皮凱提卻沒有解釋為何資產回報率一定高於經濟增長率,若果視之為假設,則其理論變得有點套套邏輯(tautology):假設答案對,證明對答案。若果視之為驗證命題,則恐怕早已自我否定(self-refuted):皆因兩戰期間皆不是,命題有錯自不言。皮凱提解釋因為戰爭把資產損毁,因此期間的資產總回報自然降低,但如此一來說明資產投資有其潛在風險及成本,並非穩賺;二來非戰爭因素造成的資產回報下跌,隨處可見,理論修正條件不止戰爭。




隨便找近年香港的房產總回報數據與生產總值增長比對,不難發現即使沒有戰爭,資產回報率一樣可以遠低於經濟增長率,圖一顯示香港1987年至2013年間的生產總值年度增長變化與丙類住宅的年度總回報率(包括樓價升幅及租金回報),大部分時間均符合皮凱提的理論,即資產回報高於經濟增長,平均高出9.1%,比世界平均數還要高。但1998至2003年間,經濟增長率反高於資產回報率,且平均高出8%,但兩者皆為負數;資產頓成負累,無產反覺身輕。

奇怪是,同期的貧富差距不但沒有因此而減輕,反而繼續惡化,量度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由1981年的0.451,一直上升至2011年的0.537(表一),即使在1998至2003年間,當資產回報比生產值下跌得更快的時候,貧富不均卻沒有如皮凱提理論所預測出現改善,反而變差。結果從反面否定了皮凱提的假想。

若以最富有一成人的收入與最貧窮一成人收入比較(P90/P10),貧富不均現象在80年代反而有所改善,由7.6倍下降至只有7倍,而當時的樓宇投資總回報率遠高於經濟增長率,又正面否定了皮凱提假想。因此我們必須先推演出兩數差的原因,才能挽救其理論。

漁網生意難致貧富不均

正如彼德.希夫(2010)所描述的原始經濟成長起源故事一樣,在一處小漁村,人人天天徒手捕魚,卻只獲一尾,因此手停口停,談不上儲蓄投資。但一日一漁夫忽發奇想,發明漁網捕魚,因此毅然停工兩日,向朋友暫借半份食糧,上山尋找材料,自製出人類首個漁網,從此每天平均捕獲四尾魚,經濟效益增長四倍。一日便已還清欠債,更可把漁網出租,每天收取兩尾魚的租值,而租客仍有兩倍增值,正是雙贏方案,自然其門如市。漁網變成資產,日復日累積財富,年復年擴大產能,富可敵國,後人繼承產業,坐擁生金資產,炫富子弟自然不務正業,遊手好閒,卻可生活無憂,窮奢極侈,甚或加租增利,獨享富貴,資產對貧富不均的影響,可見一斑。

然而,追本溯源,其財富來自祖先創意才華,敢冒缺糧借貸之險,回報來自企業精神,只要有成有敗,風險天然,則各有前因莫羨人,今世貧富天注定。而且,經營出租漁網生意,風險與成本皆不輕,維修保養不可少,市場仿製競爭多,從來開發者難,抄襲者易,如此資產,實難以造成貧富不均。換言之,資產回報一般高於經濟增長,只不過反映開發和保護資產的成本與風險溢價,其出有因。

但今非昔比,當今之世確有部分資產的回報真能長久高於經濟增長,皆因資產有特權,無可替代,不准競爭,即經濟學所言壟斷。譬如土地兼併遇上城規授權壟斷,以規劃土地用途限制競爭,自然租值獨享;正如經濟大師李嘉圖的剩餘租值理論所言﹕土地租值是土地上一切經濟活動收入(扣除支出和市場合理利潤後)的剩餘總值,土地業主能夠瓜分租戶多少利潤,端賴土地市場能夠提供多少競爭。但只要有規劃限制,土地與房產市場無法調節供需變化,只要經濟增長,資產擁有者(地主和業主)當然可以佔盡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最大部分利益。

房產的壟斷

譬如有一商舖,本賣文具,舖租二萬,佔營業額三成,但自由行令零售生態改變,而店舖供應受到政府土地政策與規劃限制所阻,無法增加供應,有一藥房零售商願出租金四萬,租用上述單位,租金上升一倍,租金仍不過佔營業額三成,文具舖不敵租金狂飈,只好搬走。但另一藥房為搶奪生意,願意壓縮利潤,把租金佔營業額增至四成半,出價六萬承租店舖,形成惡性循環,利潤盡歸地主,企業利潤愈來愈少,人工更不在話下。去年我曾以〈商舖租值是零售業收入的剩餘〉為文,指出過去五年香港店舖租值蠶食了零售金額增長的八成,剩下的兩成增長,才留給零售店老闆、僱員和供應商等互相爭奪,貧富不均與房產壟斷,關係密切。

其他形式的授權壟斷還包括專利專賣特權,公共事業專營權,公私合營發展特權等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才是長期資產高回報的不二法門。而天下最大的壟斷,莫過於政府的土地壟斷及銀根供應壟斷特權,香港政府作為全港土地大地主,並非代表人民管理土地,而是不受任何民意監察的土地業權人,並同時具備制定城規制度、委任城規決策委員及一切政策與執行權力者,至高無上。政府與銀行家、商界和發展商的關係千絲萬縷,甚或延後回報,互相委以重任,當然可以盡享地利,鯨吞天下,瓜分財富,且保無窮之疆。

政府銀根供應壟斷 通貨膨脹

更甚者,自從1971年美國單邊取消金本位,全球金錢進入無本位制度,花花錢幣不過一紙欠單,憑信政府而已。政府利用銀根供應壟斷特權,大量濫發貨幣,引發持續高速通貨膨脹,租金自然愈來愈高;政府藉口管理其實是自己引發的高通脹,把利率調節權力由市場收歸中央,各國中央銀行不時以各種不同藉口,把利率舞高弄低,甚至引致負實質利率,資產價格焉能不上?結果與皮凱提的數據完全脗合,解釋了為什麼1970年後的資產回報長期高於經濟增長,貧富懸殊日益加劇;更加清楚說明為什麼兩戰期間的情况與其推論相反,解釋能力明顯更強。

香港自1984年採用聯繫匯率制度,經常出現負實質利率,引發資產泡沫,早成公論。正好解釋為什麼自1980年代起香港的資產回報遠高於經濟增長,直至1996年實質利率由負轉正,資產泡沫爆破,但貧富不均反而加劇。及後至2008年起,香港又一次出現負實質利率時期,樓價飈升,至今未回,有產者盡享優勢,而貧富差距愈益惡化,香港已成為全球先進經濟體中貧富不均最嚴重的地區,危機一觸即發。

換言之,在市場充足競爭下,資產回報長期持續高於經濟增長並不可怕,反而是因壟斷而來的超高資產回報方才可怕,尤其屬政府授權的壟斷更加可怖,政府動用公權力,把財富輸送到友好財團的資產裏,即使遇上自己一手造成的金融風暴泡沫爆破,政府仍然動用公帑拯救友好財團,大得不能倒下,就是赤裸裸的用市民積蓄及未來收入去保障少數富人利益,貧富懸殊自必然愈來愈重,亦解釋了為什麼貧富不均未因資產回報下降而有所收斂。香港在亞洲金融風暴後,政府同樣千方百計救財團、托房產,停止賣地、停建居屋,公私合營,專利專賣,全力阻止資產價格調節,不惜減慢經濟復蘇,大財團的資產投資,既有道德風險保護,復有壟斷特權,自可財源廣進。正因如此,香港因壟斷制度造成的貧富不均,正如皮凱提理論所言,已成為資本制度內必然形成的惡果,萬劫不復。

參考:

.希夫(Schiff, Peter and Schiff, Andrew,2010) 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 NY: Wiley.
.王于漸 (2013) 香港深層次矛盾,香港:中華書局.
.皮凱提 (Piketty, Thomas, 2014) 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

文 姚松炎 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所副所長
編輯 顏澤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