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李怡 - 今年六四應承傳03年保香港的主題

蘋論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5月9日

六四臨近。有多少人會參加今年的六四集會?如果支聯會仍然照過去的舉辦形式,哭腔,悼念,默哀,獻花,唱歌,點燭,相信參加的人會大減;但如果能學2003年那一次提出「反對23」的口號,這次面臨立法會表決政改方案,也以「保住香港」為前提,並闖開思路容納各路保香港的論述者發言,則有可能開拓出一個新局面。

學聯退出支聯會的六四活動;支聯會主席何俊仁承認參觀「六四紀念館」的人數不理想;何本人正陷入辭職公投進退兩難的困境;支聯會「建設民主中國」的口號在本土派佔主流的網絡備受挑戰,而何俊仁與一些人士則極力維護。所有這些因素,使往年堅持到維園的市民產生困擾,不少人或會減低參加的意願。

關鍵是「建設民主中國」的口號。各大學的退聯,學聯退出支聯會活動,以及部份市民對六四感冷漠,都與這口號有關。反映的更是年輕人的普遍心態。就普世價值來說,「建設民主中國」就像「建設民主世界」一樣,當然不應反對,問題是這口號背後的意涵是「中國民主,才會帶來香港民主」,而中國民主不僅越來越渺茫,而且也不是香港人可以着力的,甚至不應該是香港人的責任。

當年聲援六四的主因

面對香港的大陸化和日漸淪落,香港人爭取本土優先、本土民主的聲音越來越強。實際上,全世界所有的民主運動,都是植根於本土的運動,人類史從來沒有過可以從乞求更高一級的權力恩賜而實現民主的。1919年毛澤東爭取湖南的民主全自治,他提出的口號是:「建設許多小中國才能成就大中國」,「中國各地先努力造邦才可以聯邦」。造邦就是建設地方民主全自治。

1989年香港人之所以如此積極聲援六四,主因是面對回歸,香港人想要保住原有的法治自由,希望推動中國民主,而由此帶來九七後的人權保障。去年六四前毛孟靜接受訪問時回顧當年她在北京目睹事件,她說,「我第一個念頭就是保住香港」。她認為要保住香港核心價值,不應奢求改變大陸,守住香港「這最後一個堡壘」,是最重要的六四教訓。回歸後的連連失守說明這論斷的意義。

因此,面對本土思潮興起和部份年輕一代要與支聯會「建設民主中國」綱領切割,說甚麼道德力量、對不起歷史、對不起良知等等,都是不着邊際的廢話。香港支援六四的歷史出發點就是要保住香港,即使有人把目標設為推動中國民主,香港人能做的以及有實效的也是要在香港爭取本土民主,而不是虛無縹緲地去「建設民主中國」。

二十多年的六四集會,並非都是只顧空喊「毋忘六四、平反六四」,而是在2003年提出了「反對23」的口號,以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而首先要求維護香港本土利益。本來在歷年已較低沉的六四集會,03年破天荒有五萬人參加。接下來是五十萬人的7.1遊行,並成功推倒23條立法,更由此而開始了每年7.1舉行大型遊行表達市民訴求的慣例。很難說03年六四「反對23」的口號對以後的發展起了甚麼作用,但至少是六四集會的一個成功典範。

本土抗爭帶來的希望

03年7.1帶起了本土民主運動,讓當年的八十後看到香港人奮起抗爭帶來的希望,擺脫對「民主中國」的渺茫期盼,催生了香港人的主體意識,重建對香港的認同,接下來是皇后碼頭、反高鐵、菜園村、反雙非、反蝗、反無審批權的大陸移民,以及一連串港人優先的抗爭。抗爭規模也越來越大,以至有百萬人參與的去年的佔領運動。

老泛民中許多人仍然無法理解03年六四及以後香港社會的變化發展,他們仍然彈着「建設民主中國」的老調,眼看六四集會越來越脫離新一代的期望,仍要「歹戲拖棚」地把戲演下去。

不能再這麼演了。尤其是臨近立法會表決假普選政改的關鍵時刻,就如同03年面臨23條立法的時刻一樣嚴峻。六四一定要重拾03年緊貼時局、緊貼本土的精神,再次以「保住香港」、「否決政改」作為集會的主題。支聯會應該盡可能容納年輕一代的本土派上台發言,哪怕是批評支聯會過去做法的言論,反對「建設民主中國」的言論,香港人優先的言論,只要能發揚「保住香港」的精神,能具體發揮「否決政改」的效果,就應該有包容不同意見的胸襟。這也是為支聯會樹立新形象的機會。

接下來的立法會表決,據傳有團體發動十多萬人包圍立法會,給投支持票的議員壓力,給投反對票的議員支持。這個大型抗爭運動,能否如03年那樣,在六四號召之下發生?還是支聯會忘了六四要「保住香港」的初衷,繼續去呼喊「建設民主中國」?拭目以待。(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