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李怡 - 他們將一點一滴改變這世界

蘋論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8月26日

《十八種香港 HOCC》演唱會結束,黎則奮說「經雨傘運動洗禮的何韻詩真箇是脫胎換骨」。筆者觀看最後一晚演出,感到這不只是何韻詩個人而且是香港流行文化的脫胎換骨。不是說它超越了以前所有的輝煌演唱會,而是說這是香港第一次完全屬於香港人群體的演唱會。

大公司可以斥巨資把演唱會搞得富麗堂皇,但沒有大公司、沒有贊助商、個人小本投資,卻以全屬香港年輕人的團隊,拼出從頭到尾發自內心熱誠的演出,用歌聲、影像和獨特的舞台設計,描繪出年輕人眼中、心中的香港。說「心中」,因為那些舊日香港的影像,是年輕人雖沒有見過卻是心中珍惜的。

流行文化的脫胎換骨

前天結束的演唱會不是終結,反而是《十八種香港 HOCC》的一個開始,十八種,象徵香港十八區,何韻詩說,「每一區每一處,有屬於它的城市景觀和神韻,經歷了上幾代的滄桑,近幾年的動盪,……小島其實在重新建構更多種面貌,不同人在各司其職,種植出令這裏更茁壯的信念。種是種類,也是種植,有機,多元,充滿生命」。因此,她以伊館演出為起動,將在半年內走遍香港大小角落,與地區組織合作,推廣本土創意文化,讓願意一同參與的香港人,深度體會這個城市,認識這個城市。她說:「與其世界巡迴唱,不如18區巡遊走。」

這是對流行文化的一次脫胎換骨的啟動,如果說文化是一個城市最有魅力和持續的生命力,那麼我們對何韻詩的嘗試不能不感動和懷着最大敬意,而演唱會的藝術團隊的成功也體現了她所說的:「我們常常會往外看,覺得外面的世界才是好的,但原來我們自己地方也有如此優秀的一群年輕藝術工作者。……香港擁有最好的,只要你肯發現。」

整晚的激情,讓筆者想起村上春樹今年三月給香港一位雨傘少女的回信:「很多事情未能盡如人意,讓我感到可惜。但我認為你們為民主而走的路,最終絕不會白費。現在乍看像是『甚麼都沒發生過』,但在看不到的地方,確實起了絲毫變化。你們走過的路,已化作事實留下來,沒有人可以無視這些事實。世界亦會根據這些事實而改變。今後,請你們繼續努力,一點一滴改變這個世界。」

雨傘運動後,何韻詩一度想參選立法會,但經仔細考量後,覺得還是從文化入手去改變社會,更能發揮自己所長。她踏出第一步的成績,已體現了雨傘世代的持續努力,會一點一滴改變這世界。

另一樁跟雨傘運動不是直接有關的事,就是新聞工作者吳曉東在今年七月透過眾籌公司,向公眾提出要在兩個月內籌300萬,成立一個以深入報道為目標的香港人的通訊社FactWire。這樣做的目的,一是鑑於香港媒體都把焦點放在即時新聞上,沒有資源對任何香港發生的嚴重事態作深入採訪報道,如果公眾只滿足於這種即食新聞,負有監察社會使命的新聞工作就不大可能促使社會改變;二是絕大部份傳媒,都受到被政治勢力支配的單一或主要老闆操控,又或要遷就廣告商,新聞的獨立性難以保持,因此要由公眾做老闆,不接廣告,以高薪聘請忠於新聞專業的人任事。

很多人對吳曉東能夠成功集資並不看好,因為多數人不知道或不關心甚麼深入報道,也不了解吳曉東其人。但意外的是,目標居然實現了。最新的集資數字已超過400萬。其中大額的支持者(5或10萬)只有4人,而小額支持者則有兩千多。

挺身凝聚分散的力量

雨傘運動帶來市民對自由權利的覺醒,許多人認識到新聞採訪受到暴力壓制,一些傳媒在政治影響下報道事實的扭曲與偏頗(最典型是無綫對七警事件的新聞處理),也使市民更知道新聞自由的可貴。這是FactWire能夠成功集資的根本原因。

這件事告訴我們,分散的無組織的力量,只要有人用一個理念把他們凝聚起來,就能發揮很大的作用。雨傘後,另一個新生力量是青年參政。不久前,facebook出現一個叫「2017選戰立法會」社群,開設者似乎只有一個人,他說:「我只是普通香港小市民,但覺得自己香港自己救,這些事原不應由我們這些小市民去想去做,但奈何眼見現時此環境,覺得必須做點事。一個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但團結就事成。」如果奧巴馬憑小額捐款可以登上總統寶座,如果吳曉東憑一股儍勁和提出市民未必熟悉的新聞理念也可以在兩個月內籌到四百多萬,那麼一個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為甚麼就不能憑雨傘運動的理念、憑眾籌而晉身立法會呢?

現在社會需要的,是更多何韻詩、吳曉東這樣挺身而出的人。何韻詩演唱會的觀眾席,是一張張熱情的年輕的臉,他們將一點一滴改變這個世界。(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