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李怡 - 何必曰愛,亦權利義務而已矣

蘋論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10月28日             

大陸遊客在港因購物爭執遇襲身亡,事情真相一開始已十分清楚,是大陸一個300元超低團費的旅行團,在大陸東主的天馬國際旅遊營運下,大陸女團長、強迫購物的「影子團友」和應屬大陸移民的香港導遊與旅客發生購物爭執,而導致悲劇。承辦機構和有關人等都是大陸人,但大陸官媒卻帶動網民狠批香港。官媒聯繫到香港過去一年佔領運動、反蝗、反水貨、「鳩嗚」行動,指死人事件「進一步損害香港在內地人心中的形象」。

香港何以變成如此?

《人民日報》海外版文章說:「香港曾是亞洲四小龍之首,是華人心中永遠燦爛的東方之珠,無數內地人嚮往的地方。到了今天,內地人對香港的憧憬仰慕,逐漸摻雜了不解、不屑、憤怒,甚至還有恨鐵不成鋼的複雜情感。」文章最後慨嘆「香港,我該愛你,還是恨你?」

這句話,正好回答了大陸網民提出的一個問題:「回歸後的香港何以變成如此?」「回歸前」,從中共官方到大陸百姓,對香港都沒有愛與恨的情結,他們來香港都認為應遵守一個外人管治的秩序;而「回歸後」,從中共官方到民間的心態就變了,認為香港已是一個「自己人」的地方。費孝通曾指出:中國人社會就是「熟人社會」,而熟人之間就不是權利義務分明的關係,而是滲透着愛恨情結的關係。

近十年來,大陸旅遊團的負面新聞不斷出現,從惡罵到掌摑到打人致死。《人民日報》說「全世界都對遊客舉雙手歡迎,惟獨香港卻似乎對遊客諸多不滿,而敵意又特別指向內地遊客。不滿的源頭,無非是內地遊客擠佔了香港有限的空間和資源,以及一些文化上的小衝突」。

對這段話,需要作較深入分析。首先,香港人和世界各地一樣,在港英時代對所有遊客從來都是歡迎的,包括大陸遊客。其次,在97後,香港人對大陸之外的所有遊客也是至今都非常歡迎的。對大陸遊客不滿,是近十年的事。負面新聞也只發生在大陸遊客身上。其他地區的遊客,不是沒有文化差異,但就從沒有過這類負面新聞。

原因是:英殖時代的香港,已形成一個各行各業名實相符的文明社會,而社會運行也嚴格遵從着權利義務的規則。旅遊就是旅遊,購物就是購物,購物中即使有導遊抽成,也非常有限,絕不可能是旅行社或導遊的主要收入來源。

然而,近十年來,大陸由於道德淪喪,假貨橫行,加上一般貨價尤其貴重物品價格比香港高出幾成,於是旅遊就不再是旅遊而是購物為主了。而在幾乎一切都假的社會,也應運而生了匪夷所思的「零團費」旅遊團。香港旅遊發展局最近指出,目前只有15%的內地訪港旅行團參加團費較貴的優質「誠信遊」,其餘85%都是低團費或零團費。承辦香港旅遊的大都是大陸人或新移民辦的旅行社。大陸客有貪便宜卻死了心不購物的團友,於是購物爭執就不斷發生。入境團經營手法層出不窮,最新是團內由旅客兼任團長、「影子團友」的角色,代替以往導遊擔任強迫購物的「刀手」。

港英時代豈會存在?

這種扭曲的大陸旅遊團世界罕見。我們到任何地方旅遊,無論住宿、交通、飲食、購物,都知道遊客的權利,而世界各地的來港遊客,也遵守着權責分明的規則。零團費、以旅遊名義的強迫購物、刀手、坑客等等,都是反常社會的產物。香港也只是回歸「一國」之後,才會沾染此歪風,而政府無力監管到頭來卻被大陸惡勢力混罵。試想若在港英時代,豈容這種零團費的怪物存在?

97主權移轉後,中共國從官到民對香港的「我該愛你,還是恨你?」是一切困擾的根源。因為愛是感情,而感情是非理性的。愛不講權利義務,愛含妒忌,含佔有,含要求同樣的愛回報,含要求對方改變來遷就自己。港中交往,本來是對等的互利關係,輸港食物,賣水給香港,在香港購物等等都只是權利義務關係,但中共國「愛」字當頭,就變成一種恩惠了。零團費衍生的種種問題,要以名實相符的要求去監管,但扯到佔領運動等香港內部的自主自保運動,就是大陸人「含佔有」意味的愛恨情結作祟了。

香港若仍處於英殖時代,那麼她仍然會是「無數內地人嚮往的地方」;而現在內地人對香港「摻雜了不解、不屑、憤怒的複雜情感」,就是由於回歸帶來的愛恨情結所造成的。(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